八年抗日,日军的铁蹄几乎踏遍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,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相继陷落。
真怪啊,奇怪的事儿就发生了——陕西一直没被攻下,连延安都没失去。
这里面到底藏着啥子秘密呢?
天险潼关——关中门户的铜墙铁壁
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,潼关就正好堵在这个弯上。
北面就是滚滚黄河流淌,南侧则是一望无际的连绵山脉。
一条峡谷的道路弯弯曲曲地穿过,两边都是陡峭的山壁。想从东边进去关中?这可是唯一的门路。
站在潼关城墙上向东望去,对面就是山西的风陵渡。只隔一条河,日军的炮弹还能打过来,但人却不能过去。
这地方自古以来就一直是兵家争夺的要冲。
慈禧一看潼关挡得住八国联军,就决定了西逃这条路。
抗战一开始,日军攻占太原,径直朝潼关奔去。占领风陵渡之后,炮火频繁地轰炸潼关,成了常事。
守关的士兵每天都能听到对面传来的炮火声。
导弹砸下来,城墙一阵摇晃,不过没倒,几百年前堆砌的土墙,密实得让人咋舌。
日军的炮弹击中那地方,炸出一个坑来,没多久就给填平了。至于西安城墙,情况更厉害,老百姓直接在城墙里挖了防空洞,挺有本事的。
日军打算渡河吗?这地方黄河宽度超过一百米,水流又急又湍,漩涡密布,难度挺高的。
橡皮艇刚划到河中部,对岸的迫击炮就开始射击了。艇子翻覆了,人也掉进了水里,穿着军装根本游不上岸。
从府谷到潼关,长达三百多公里的黄河防线铺展开来。
日军搞了二十多次过河战斗,每回派出几千人,有时候甚至上万人。
飞机和大炮开路,战船紧随其后,但每次都被击退了。
府谷一度被日军占了几小时,没多久就被我们收复了。大庆关也差不多,日军刚刚稳住脚跟,反攻的部队很快就到了。
潼关守得死死的,绝不让日军轻松进去。
从1938年3月第一次渡河发起攻势起,日军一直打到战争快结束那天。
在投降的前几天,还有一些日军乘着橡皮艇试图偷偷渡过,结果又被打退了回来。
关中平原就像一座天然的城池,四面环山,里面全是平展展的平原,唯一的入口就是潼关那一个门。
日军的坦克、装甲车驶到这里,简直没啥用处。峡谷道太窄,坦克一排排排过去,正好陷在炮火的覆盖下。
陕西北部的黄土高原更操蛋,沟壑密布,地形复杂得很,明明两个地方看着挺近,绕过去可得折腾好几天。
机械化部队的优势全都没了,日军指挥官盯着地图发愁,攻不进去,绕不过去。
这可是千古难题,风寨一旦被攻破,想再守住,只能靠天赐的险境了。
战线太长——日军兵力捉襟见肘
日本的领土面积大概37万平方公里,这比中国的一个省还要小得多。
人口大概七千万左右,用这么点人家底去对抗一个面积广袤、人口超过四亿的大国,说白了就是一场赌注。
到1937年年底,日军在中国调集了大约110万兵力。
一听觉得挺多的,不过细算下来,问题就显出来了。
关东军在东北可是扎了55万大军,一兵一卒都不能随便动。
东北一直是工业重地,也是资源丰富的宝库。要是失去了东北,战事就难继续推进了。
那剩下的55万人怎么办?华东、华中、华北都得盯紧,得看谁能撑得住。
占了城池得派兵驻守,交通线还得巡查,基地也要清扫一遍。到最后,能抽出来对付陕西的,只有那几万人的兵力。
几万兵去攻潼关?守关的中国军队拼命奋战,死死抵抗着。
陕北那边的守军也就一万出头,得守三百多公里长的黄河防线,压力可大了。
关中那边的守军大概六千多一点,守的也就一百多公里,兵力比较悬殊,可偏偏日军就是攻不进去。
主要原因是地势占了便宜,把兵力上的劣势给抵消了。
随着战线不断伸长,日军的压力也越来越大。华北地区的八路军就在敌后建立了根据地,到处给日军制造麻烦。
占据的地方破破烂烂的,日军不得不调集不少兵力去维护治安。
想专心去打陕西?根本没有那个闲暇。
1942年局势骤然变化,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发起反击,中途岛海战中,日本海军败得一塌糊涂。
瓜达尔卡纳尔岛的激战中,日军伤亡惨重,东南亚的殖民地形势变得岌岌可危。
东南亚的资源一空,中国战场上的日军连弹药都难以补给。
驻华的日军被派去支援太平洋战场,本来就缺兵少将的军力更是雪上加霜。
日军曾经策划过“五号作战”计划,主要目标是攻占西安,再南下攻占重庆。
这个计划安排得挺周密的,侦察兵们都已经出发了。
眼看大战就要打响,太平洋战场传来不好的消息,计划被搁置了。日军指挥官拿着地图叹了口气。
西安就在眼前,就是攻不下去。兵力不足,战线拉得太长,后勤供应也跟不上。
三座大山压得喘不过气来。
要不要去陕西玩一圈呀?
心里很想做,但实际劲头没那么足。
中条山屏障——山西河南军民的英勇阻击
日军要想进入陕西,得先经过山西。
山西的中条山就像堵在那儿,日军把它叫做“盲肠”,就是说这块地方卡得紧,拔掉不痛快,可要是真把它拔掉,又挺费劲。
从1939年起,日军一共围攻中条山十三次,不止一次想把它攻下来。
十三回都被击退了,中条山到黄河那段狭窄的地带,变成了拉锯战的主要战场。
中国军队坚持死守,绝不后退。
日军派出的人越来越多,伤亡也在不断增加。
一支完全由陕西子弟兵组成的部队,在弹药耗尽、绝望之际,几千人毅然跳入黄河,宁愿一死不投降,河面上漂浮的遗体持续了三天三夜才逐渐散去。
这支部队的番号后来几乎没人再提起,这些无名英雄靠生命守住了防线。
河南也在坚守阵地,和中条山一道合作,挡住了日军七年的进攻。
直到1944年,日军突破黄河防线,攻占洛阳时,已是箭已折弦之时。
再往西去打?那可真是没那个体力啦。
陕西那边的将领也不含糊,杨虎城的第四集团军牢牢把守关中东部;赵寿山和孙从洲则坚守在潼关。
潼关得保住,陕西这片地也就没跑了,这帮将领心里都明白得很。
邓宝珊在榆林迎战从包头方向赶来的日军。
杨虎城的部队在大荔迎头痛击那些想渡河的日军。
每场仗都打得异常艰难,日军每次派出五千到一万人的兵力,飞机狂轰滥炸,炮火连天,但咱们中国军队就是死守不退。
只要能把一个渡口站稳,就意味着坚持了一线生机。
府谷一度被日军占了几个小时,反击的队伍立马就冲了上去,把他们赶跑了。
大庆关也是如此,日军刚一站稳脚跟,就被赶下了河。
陕西那帮杂牌军不少,装备比不上人家,待遇也差劲,可打仗时可一点不马虎。
一些部队人数超过万人,自发地反抗日军从山西方向来的攻势。这些无名的队伍,历史书上压根没留下什么名字。
守卫领地的责任,这四个字深深刻在骨髓里。
山西和河南的军民,用身躯拼凑出了一道坚固的防线。
日军想要翻越这道墙头进陕西,不是轻松的事,代价实在太高,根本打不起。
三次作战计划的破产
其实,日军也考虑过攻打陕西,毕竟这地方的战略意义实在太重要了。
中共中央就驻在延安,八路军的总指挥部也设在陕西那边。
西安作为西北的重要城市,一旦攻占了陕西,抗战的精神支撑就算损失大半了。
日军如果继续扩张,占领陕西,想从北面包抄重庆的计划就更有可能实现,而国民政府的后方也在西南地区。
日军从东面进攻,一直没能打进去。
他们是往南边的陕西走,然后又向四川方向出发的。
如果能绕过正面防线,直指核心位置,这个战术真是太吸引人了。
日军曾连续三次推出针对陕西的进攻方案,每回都安排得井井有条。
刚开始全面侵华战争不久,日军占领了华北,觉得攻占西安不是难事。
兵到潼关,准备发起猛攻,守关的部队死死抵挡,怎么也攻不进去。
在太平洋战火一爆发之前的第二回合。
日军华北方面军提出了“西安作战计划”,不仅打算拿下西安,还要向北推进,直奔延安,干掉胡宗南的部队。
侦察兵到处溜达,部队的调动也都准备妥当啦。
太平洋战场上局势一变,美军展开反攻,日军只得派兵支援,导致西安的作战计划也无法继续推进。
1944年,日军发动了“ 一号作战”,意在打通大陆的交通线。
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,日军如破竹般前进,西安的行动方案又被拿了出来,兵力和物资都在紧锣密鼓地集结中。
1945年1月20号,这个计划就正式告诉大家不用再操作了。
主要原因是太平洋战事变得更加严峻,日本本土都快守不住了,哪还有心思去打陕西那边呢?
打不进去,干脆就从天上投弹轰炸,八年的抗战期间,日军在陕西至少轰炸了五百六十多次,投下了一万三千多枚炸弹,造成群众死伤上万,房屋被炸坏四万多间,西安城也被炸得千疮百孔。
空袭的频繁程度和覆盖范围,都算得上全国之列,位居前头。
日军飞机飞到兰州和西宁去进行轰炸。
除了新疆和西藏,整个国家都在日军轰炸的范围内,但地面部队暂时没能进去陕西。
结果就是,八年的抗战中,除了陕北的府谷被占了几个小时,日军还没真正占过陕西的哪一寸土地。
天堑阻挡了进攻的脚步;兵力不够让野心难以实现;军民的抵抗把那些图谋都打得粉碎。
三座大山压得日军的陕西梦难以实现。
有时候,历史就是这么回事,再完美的安排,也撼不动现实的阻碍。
日军虽然扫荡了中国大部分地方,可偏偏在陕西遇上了不小的挫折。
潼关依然是那座潼关,黄河依旧那条黄河。
守护家园的心意,比天堑还要坚不可摧。
日军为什么没能攻占陕西抗日的重要阵地?
股票配资平台下载,中国股票配资,普通人炒股票如何加杠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